京东方豪赌ESG:20周年献礼?难掩面板巨头的转型焦虑

author 阅读:30 2025-04-27 13:48:23 评论:0

ESG二十周年献礼?京东方“ONE”品牌背后的野心与焦虑

2025年4月23日,北京,当整个行业都在高喊着“可持续发展”的口号时,京东方发布了其所谓的“中国显示行业首个可持续发展品牌”——ONE。恰逢ESG概念提出20周年、《巴黎协定》签署10周年,这个时间点选择得颇为微妙,仿佛在向世界宣告:京东方终于搭上了这趟绿色列车。但细细品味“Open Next Earth”这三个词,以及背后“开放包容、创新引领、永续生态”的品牌内涵,不禁让人产生一丝疑惑:这究竟是真心实意的战略转型,还是为了迎合政策、安抚投资者的一场精心策划的公关秀?

“成为地球上最受人尊敬的伟大企业”,这是京东方宏伟的愿景。但愿景和现实之间,往往隔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三十年来“用心改变生活”的初心固然值得肯定,但“屏之物联”战略升维的背后,隐藏着京东方对于传统显示业务增长瓶颈的焦虑。在面板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仅仅依靠技术创新已经难以维持领先地位。将ESG理念融入品牌,或许是京东方寻求差异化竞争、提升品牌形象的一种尝试。

然而,这种转型能否真正落地,而非仅仅停留在口号层面?京东方能否摆脱过去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模式,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可持续发展:口号还是生存命题?

陈炎顺在发布会上掷地有声地表示:“可持续发展是企业竞争力的新维度,不是选择题,而是企业生存的必答题。” 这句话听起来颇具危机感,仿佛京东方已经站在了悬崖边上,不得不进行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变革。然而,细究其言辞,却又透露出一丝含糊。

陈炎顺的“必答题”:多少真心话,多少公关辞令?

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必答题”,无疑是一种政治正确的表态。在环保意识日益高涨的今天,任何一家想要在市场上立足的企业,都必须对可持续发展有所回应。但问题在于,京东方的回应究竟是出于真心,还是仅仅为了应付监管机构和投资者的期待?

陈炎顺强调“技术的温度”、“自然的力量”和“长期主义”,这些美好的词汇背后,需要付出真金白银的投入和实实在在的行动。如果仅仅是将这些词语作为宣传口号,而缺乏具体的执行方案和有效的监督机制,那么“ONE”品牌最终也只能沦为一个空洞的摆设。

我们当然希望京东方能够真正将可持续发展融入企业的基因,但过去三十年的发展模式,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京东方身上。想要彻底改变这种模式,需要付出巨大的决心和勇气。而京东方是否具备这种决心和勇气,仍然有待观察。

冯强的可持续发展架构:看似严谨,实则空洞?

京东方CEO冯强在发布会上详细阐述了集团在2024年建立的三层可持续发展组织架构:治理层、管理层和执行层。这种看似严谨的架构设计,旨在确保公司运营的每一个环节都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紧密契合。然而,仔细审视这种架构,却发现其中存在着不少疑问。

三年架构,能否掩盖过去三十年的粗放增长?

诚然,建立专门的组织架构是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一步。但这仅仅是第一步。关键在于,这个架构能否真正发挥作用,能否有效地推动京东方在生产、运营等各个环节实现绿色转型?

过去三十年,京东方依靠大规模的投资和扩张,迅速崛起为全球显示行业的巨头。然而,这种粗放式增长模式也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高能耗、高污染,一直是京东方难以摆脱的标签。如今,仅仅依靠一个三层架构,就能彻底改变这种局面吗?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架构是否会沦为一种形式主义的摆设。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明确的责任追究制度,那么各层级之间很可能会相互推诿,最终导致可持续发展战略流于表面。京东方需要拿出更具体的行动,来证明其对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决心,而不是仅仅依靠一个看似严谨的组织架构来掩盖过去的问题。

“ONE”品牌标识:莫比乌斯环的新瓶装旧酒

京东方“ONE”可持续发展品牌标识以经典的“O”标为设计原点,融入了莫比乌斯环的哲学意象,试图构建出一个立体循环系统,象征“以终为始”的东方智慧。这种设计理念看似新颖,实则是一种常见的营销手法:将传统的品牌元素与时髦的概念相结合,以提升品牌的形象和价值。

东方智慧?不过是西方概念的本土化包装

莫比乌斯环的概念源自西方数学,象征着无限循环和永续发展。京东方将其解读为“以终为始”的东方智慧,并赋予其技术创新与生态建设永续共生的寓意,这无疑是一种巧妙的本土化包装。

然而,这种包装是否能够真正打动消费者?消费者是否会因为一个融入了莫比乌斯环元素的品牌标识,就对京东方产生更高的信任感?答案恐怕并不乐观。

品牌标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品牌背后的实际行动。如果京东方无法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真正的成绩,那么再精美的品牌标识也只能沦为一个空洞的符号。与其在品牌标识的设计上大费周章,不如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实际的环保行动中,用真正的成果来赢得消费者的认可。

三大品牌内涵:空洞的承诺,还是务实的行动?

“Open(开放包容)、Next(创新引领)、Earth(永续生态)”,这三大品牌内涵,构成了京东方“ONE”品牌的核心价值。然而,仔细审视这三个词,却发现它们充满了抽象的概念和模糊的承诺。这些口号能否真正转化为实际行动,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Open(开放包容):全球责任共同体,谁来定义“责任”?

京东方声称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与全球5000家合作伙伴携手共进,构建融合共生的产业生态,致力于通过技术共享与协同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这种美好的愿景固然令人向往,但“全球责任共同体”的概念却显得过于宽泛和模糊。究竟什么是“责任”?谁来定义“责任”的边界?京东方又将如何承担起这份“责任”?

“照亮成长路”公益项目、“百堂故宫传统文化公益课”项目、“屏水相逢”水资源保护项目……这些公益活动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这些零星的善举,是否能够真正弥补京东方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是否能够真正体现其“开放包容”的姿态?

更重要的是,京东方在与合作伙伴的合作中,是否真正做到了“开放包容”?是否能够真正做到技术共享和协同发展?还是仅仅将合作伙伴视为其产业链上的附属品,以获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Next(创新引领):技术崇拜下的盲目乐观

“对技术的尊重和对创新的坚持”,这无疑是京东方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然而,过度崇拜技术,也可能导致盲目乐观和对风险的忽视。京东方每年将营收的7%左右投入到研发中,累计自主专利申请已超10万件,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投入。但这些投入是否能够真正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是否能够真正推动显示技术的突破?

“屏之物联”战略的提出,无疑是京东方在寻求多元化转型的一种尝试。但物联网领域的竞争异常激烈,京东方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仍然充满着不确定性。

更重要的是,京东方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是否能够兼顾环境和社会效益?是否能够避免技术创新带来的负面影响?

Earth(永续生态):2050碳中和,一张遥遥无期的支票?

京东方承诺在2050年全集团实现碳中和目标,并通过“绿色管理、绿色产品、绿色制造、绿色循环、绿色投资、绿色行动”六大核心路径,构建覆盖全价值链的低碳体系。这种承诺无疑是令人鼓舞的。但2050年距离现在还有25年,这对于一家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漫长的时间。

在这25年中,京东方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不确定性。技术变革、市场变化、政策调整……任何一个因素都可能影响其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更重要的是,京东方是否能够真正坚持长期主义,将碳中和目标贯穿于其所有的经营决策中?

“绿色管理、绿色产品、绿色制造、绿色循环、绿色投资、绿色行动”,这六大核心路径听起来非常美好,但具体如何实施?如何评估其效果?如何确保其真正能够实现低碳减排?京东方需要拿出更具体的方案,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号层面。

圆桌论坛:一场精心策划的“表演”?

发布会上举办的“来自地球的一封信”圆桌论坛,邀请了阳光媒体集团董事长杨澜、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北京绿色交易所副董事长梅德文及京东方能源科技董事长马亮等嘉宾,共同探讨绿色能源、低碳转型及长期主义实践。这种高端对话的模式,无疑能够提升京东方“ONE”品牌的格调和影响力。然而,仔细分析这场论坛的参与者和议题设置,却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些值得玩味的地方。

杨澜、柴麒敏、梅德文、马亮:谁在为谁站台?

杨澜作为资深媒体人,其主持风格一向以优雅知性著称。她的参与,无疑能够为论坛增添一份专业性和权威性。但同时,杨澜与商界关系密切,其主持往往带有一定的商业色彩。她是否能够在论坛上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仍然有待观察。

柴麒敏作为国家气候战略中心的专家,其观点具有一定的政策参考价值。但他的参与,也可能被解读为官方对京东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认可。梅德文作为北京绿色交易所的代表,其参与则可能暗示着京东方未来在碳交易领域的布局。

而京东方能源科技董事长马亮的参与,则更多是为了展示京东方在绿色能源领域的努力和成果。总而言之,这场论坛的参与者,都与京东方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关联。他们是否能够在论坛上畅所欲言,提出真正具有批判性的意见,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ONE计划”:又一个华而不实的口号?

论坛最后,京东方携手到场嘉宾共同发起了“ONE计划”,诚邀全球伙伴加入,并通过三大“破”、“立”举措,即破“零和博弈”,立“共生价值”;破“技术壁垒”,立“开源生态”;破“能源消耗”,立“零碳范式”,携手共创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这种宏大的计划,听起来非常令人振奋。但仔细分析其内容,却发现其仍然停留在口号层面,缺乏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可衡量的目标。

“破‘零和博弈’,立‘共生价值’”:如何定义“共生价值”?如何确保各方都能够从中受益?“破‘技术壁垒’,立‘开源生态’”:京东方是否愿意真正开放其核心技术?“破‘能源消耗’,立‘零碳范式’”:京东方将如何实现其碳中和目标?这些问题,都需要京东方给出更明确的答案。

“ONE计划”能否真正落地,而非仅仅沦为一个华而不实的口号,仍然有待时间的检验。

京东方ESG 3.0时代:新瓶装旧酒,还是真正变革的开始?

2021年,京东方率先推出中国显示行业首个技术品牌,开启技术与品牌双轮驱动模式。2025年,面对全球ESG浪潮,京东方再次率先推出中国显示行业首个可持续发展品牌。这种“率先”的行为,似乎已经成为了京东方的一种习惯。但这种“率先”究竟是真正的创新,还是仅仅为了抢占市场先机?

从技术品牌到可持续发展品牌:京东方转型的必然与挑战

京东方将此次发布定义为科技企业ESG实践进入3.0时代,即从单点技术突破转向系统生态构建,从合规披露转向价值创造。这种说法看似高屋建瓴,但其中也隐藏着京东方转型的必然与挑战。

单点技术突破已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构建系统生态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合规披露只是最低要求,创造价值才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京东方想要在ESG领域取得真正的成功,需要做的不仅仅是技术创新和信息披露,更需要构建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并为社会创造真正的价值。

然而,这种转型并非易事。京东方需要克服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诸多挑战。更重要的是,京东方需要改变其传统的经营理念和发展模式,真正将可持续发展融入企业的基因。

京东方可持续发展品牌的发布,无疑为企业的全球化布局和多元化业务拓展奠定了基础。但这种基础是否牢固,还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京东方能否真正引领行业全面迈向可持续发展的升维之路,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京东方:物联网创新企业?还是靠屏幕吃饭的传统制造商?

京东方一直以“全球领先的物联网创新企业”自居,并声称其业务架构为“1+4+N+生态链”。然而,在很多人看来,京东方仍然是一家主要依靠显示屏业务的传统制造商。这种自我定位与外界认知之间的差距,反映了京东方在多元化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

“屏之物联”战略:多元化转型的困境与机遇

“屏之物联”战略是京东方实现多元化转型的关键。通过将显示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京东方试图将业务拓展到交通、金融、艺术、零售、教育、办公、医疗等多元场景。这种战略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能否真正取得成功,仍然充满着不确定性。

物联网领域的竞争异常激烈,京东方需要面对来自各个领域的竞争对手。仅仅依靠显示技术,难以在物联网领域占据优势。京东方需要不断创新,开发出具有独特竞争力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京东方需要建立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加入,共同推动物联网技术的发展。

京东方在全球拥有超过5000家生态合作伙伴,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但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如何与合作伙伴建立互利共赢的关系,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京东方在“屏之物联”战略的指导下,能否真正转型为一家物联网创新企业,而非仅仅是一家靠屏幕吃饭的传统制造商?这不仅关系到京东方的未来发展,也关系到中国显示产业的转型升级。

本文 huobi1566.com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www.huobi1566.com/post/1448.html

可以去百度分享获取分享代码输入这里。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发表评论
搜索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