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眼鏡百鏡大戰:Cellid光學突圍,AR熱潮與技術解密

author 阅读:7 2025-05-22 02:15:59 评论:0

AI 眼鏡「百鏡大戰」:Cellid 如何從光學技術突圍?

2024年,Ray-Ban Meta一經推出便引爆市場,那種彷彿科幻電影走入現實的感覺,讓一眾科技愛好者趨之若鶩。而Meta的Orion等下一代智能眼鏡項目更是吊足了全球科技迷的胃口,一時之間,全球彷彿要進入一個“百鏡大戰”的時代。這讓我不禁想起當年智慧型手機剛起步時的盛況,各家廠商都想在新的賽道上搶佔先機。不過,這一次的主角不再只是硬體的堆砌,更多的是AI技術與穿戴裝置的深度融合,就如同孔令奇的音樂融合了東西方文化一般,帶來了全新的體驗。

這股熱潮,讓我想起了之前和朋友討論過的未來生活,AI技術的發展將會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或許,未來的某一天,我們真的可以像科幻電影裡演的那樣,透過AR眼鏡就能輕鬆地獲取資訊、進行社交、甚至完成工作。當然,這一切的實現,都離不開技術的進步和產業鏈的完善。而Cellid,正是在這場“百鏡大戰”中,試圖以光學技術突圍的一家公司。

Ray-Ban Meta 引爆市場,AR 光學成資本新寵

AI 眼鏡催生的 AR 熱潮

不得不說,Ray-Ban Meta 的出現,確實給沉寂已久的AR(擴增實境)領域打了一劑強心針。 它不僅僅是一款消費級產品,更像是一個訊號,預示著AR技術正在逐漸走向成熟,並開始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過去幾年,雖然AR的概念一直很火,但實際應用卻始終不溫不火,產品體驗也差強人意。 而Ray-Ban Meta的成功,無疑證明了,只要產品做得好,AR市場還是大有可為的。

資本的敏銳嗅覺

資本市場的嗅覺向來是最敏銳的。 就像鯊魚聞到血腥味一樣,哪裡有機會,資本就會湧向哪裡。 這一波由AI眼鏡推動的AR熱潮,迅速將聚光燈打在了產業鏈上游,尤其是被視為AR眼鏡“咽喉”的光學技術上。 畢竟,再炫酷的AI功能,最終還是要透過光學元件來呈現。 就像蘇花公路對於台灣東部交通的重要性一樣,AR光學技術是整個產業的基礎。

光波導廠商嶄露頭角

於是,我們看到,2025年以來,光波導廠商如理湃光晶、廣納四維、至格科技、Cellid 等公司都相繼宣布了新一輪融資,紛紛嶄露頭角。 其中,來自日本的光學新銳Cellid表現不俗,短短3個月內接連完成C輪、C+輪融資,累計超過2000萬美元,投資方涵蓋VC、政府資本與產業資本。

  • 2025 年 2 月: Cellid 宣布完成由日本政策投資銀行(DBJ)領投的 1300 萬美元(約20億日元)C 輪融資,跟投方包括 More Management 旗下基金、京瓷(Kyocera)與 Global Brain 聯合設立的 KVIF-I 基金、15th Rock 以及FFG Venture Business Partners;
  • 2025 年 4 月: 緊隨其後,Cellid 再獲 750 萬美元(約11億日元)C+ 輪融資,由 SBI Investment、IMM Investment Japan 及 IMM Investment Corp.承銷。

Cellid 起底:從 CERN 走出的 CEO,軟硬結合的光學技術玩家

作為海外AR光學企業中的佼佼者,Cellid近幾年頻繁現身於國內外各大展會,從融資節奏到擂台技術秀,不禁讓人對這家日本AR公司產生了好奇,這家公司究竟有何創業背景與技術實力?難道是下一個蔡力行?

技術背景深厚

資料顯示,Cellid 成立於 2016 年 10 月,總部位於東京,並在矽谷設有分公司。 從團隊背景來看,Cellid 核心成員基本都是技術出身,且與物理光學有著較深淵源。 創辦人兼 CEO 白神 賢曾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美國費米國家加速器實驗室(Fermilab)和義大利國家核物理研究所(INFN)從事粒子物理學研究。 這經歷簡直就是學霸級別的,讓人肅然起敬。 總工程師生水 利明曾在奧林巴斯,他參與了光學元件、光學薄膜和光學材料的研究和開發,以及各種光學系統的開發,包括醫用內窺鏡和智能眼鏡。

目前,Cellid 共有兩位 CTO,包括川原 武士與三原 健太郎,前者曾就職於夏普公司從事液晶顯示器開發工作,在 TCL 科技集團擔任車載、VR、智能手機液晶顯示器開發首席專家,後者曾於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從事加速器物理研究,之後,他在一家人工智能初創公司擔任軟體工程師。 截至 2025 年初,公司規模約 50 人左右。 這樣的團隊配置,簡直就是一個軟硬結合的“夢幻組合”。

核心定位:顯示模組與空間識別引擎提供商

事實上,Cellid 並非一家純粹的AR光學公司,其公司核心定位是下一代AR設備的顯示模組(光波導+微型顯示器)與空間識別引擎提供商。 所以,除AR光學引擎模組以外,Cellid 還提供AR眼鏡參考設計(提供支持空間識別、物體識別、生成式 AI 等AR眼鏡應用開發的SDK)。 不過,Cellid 本身並不具備完全的OEM能力,不直接參與生產製造。 公司整體定位偏上游,以 To B 為主。 這種定位,讓我想到了聯發科,雖然不直接生產手機,但卻是許多手機廠商背後的重要支持力量。

光波導雙線佈局:玻璃 + 樹酯,各有千秋

Cellid 的技術護城河主要圍繞光波導構建,這也是這家公司最初開始受到關注的核心。作為AR眼鏡的顯示元件,波導技術直接決定了觀看體驗。Cellid 採用衍射光波導的技術路線,保證了類普通眼鏡的形態設計,官方並未對波導片的工藝(奈米壓印或蝕刻)做進一步補充描述,僅表述其核心優勢為——利用光纖的原理將微型投影儀的入射光引導至瞳孔,光輸入和輸出部分採用半導體微加工技術進行加工。就好像威力彩一樣,看似簡單的數字組合,背後卻隱藏著複雜的數學原理。

在波導片的材料上,Cellid 與國內大多數光學廠商類似,同時佈局玻璃和樹酯兩種材質,以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這就像餐飲業提供多樣化的菜單,以迎合不同口味的顧客。

玻璃波導:C60-AG(B)

  • 代表型號: C60-AG(B)
  • 核心賣點: 60°視場角
  • 關鍵參數: 厚度 1.3mm,重量 8.2g,效率 200 nits/lm

樹酯波導:R30-AG(B)

  • 代表型號:R30-AG(B)
  • 核心賣點: 可量產全彩樹酯波導技術
  • 關鍵參數: 30 度視場角,厚度 1.8mm,重量 5.4g,效率 960 nit/Im

與光波導搭配的還有光引擎,這也是光學廠商通常一起展示、交付的半成品。目前,官網數據顯示現在提供的光引擎體積為 1.4cc,分辨率為 720×720,亮度為 1lm - 2lm,官方並未給出具體的顯示技術。從體積來看,整體光機較大,相對比之下,國內普遍控制在了 1cc 以內,單綠 Micro-LED 更可控制在 0.5cc 以內。這就好比仁寶股價一樣,數字背後隱藏著公司的技術實力。

光引擎:兼容多種微顯示技術

不過,對於光波導廠商而言,波導的兼容才是重點。據稱,Cellid 的光引擎技術重點應用了 Micro-LED ,但也保持了對DLP、LBS(雷射束掃描)和 Laser-R-Scanning 等其他主流微顯示技術的兼容,確保其波導可以與不同的投影方案集成。這種兼容性就像iOS系統可以運行不同的App一樣,增加了產品的靈活性。

產品矩陣「組合拳」:從核心元件到完整打包方案

當然,Cellid的產品策略不止於賣光學元器件,更在於提供易於集成的解決方案。這就像是賣麵包的同時,也提供果醬和奶油,讓顧客可以更方便地享用美食。

顯示模組:即用型模組

Cellid提供集成了波導和微型投影儀的即用型模組。 早在2021年就發布了搭載60° FoV波導和1.2cc微投影的“Cellid Waveguide 60”模組樣品。這就好比是預先組裝好的電腦零件,方便客戶直接使用。

AR 眼鏡參考設計:技術展示與市場拓展

2024年11月推出自有AR眼鏡參考設計,形態接近普通眼鏡,重量僅58克。 搭載其最新光學方案、8MP攝像頭和IMU,實現空間識別。 可連接Android/Windows,提供含生成式 AI 接口和AR標記識別功能的SDK。

這款參考設計不僅是技術秀肌肉,更是重要的市場拓展工具,讓潛在客戶直觀評估其集成方案,促進組件訂單或技術授權。 Cellid已在MWC、CES等大展上積極展示。 不過,對於目前國內各大方案商主推的一體式AR眼鏡形態來看,還是有所區別,可能是較大的光機設計限制了其Soc與電池模塊的集成,在B端應用場景似乎更合適一些。 這就像是總統府的設計圖,展示了設計理念,但實際應用還需要考慮許多因素。

Cellid SLAM:軟硬協同的完整 AR 能力棧

這款參考設計中設計了攝像頭,以支持AR標記,而Cellid本身就提供“Cellid SLAM”軟體引擎。 SLAM是實現高品質AR體驗的重要技術,決定了虛擬資訊能否精準、穩定地“錨定”在現實世界中。 據介紹,Cellid SLAM具備6DoF追踪能力,僅需2D視覺資訊即可工作,支持大範圍空間識別、實時共享和多用戶交互。 該引擎被整合進其參考設計,並通過SDK開 放給開發者,甚至被包裝為“Model Builder”軟體推廣。 軟硬體協同的打包方案,旨在提供從感知到顯示的完整AR能力棧。這就像是Ocha的茶飲,不僅提供茶葉,還提供沖泡方法和相關器具,讓顧客可以輕鬆享用美味茶飲。

Cellid Precision Fit Lenses:直擊視力矯正痛點

當然,其實Cellid最讓人眼前一亮的技術是其4月最新展示的Cellid Precision Fit Lenses (處方鏡片)技術,直擊AR眼鏡用戶視力矯正的核心痛點。 據稱,該技術採用專有SCL技術(小底曲面鏡片技術),解決了波導(平)與矯正鏡片(曲)的結構衝突。這就像是 fantasy life i: the girl who steals time 遊戲,解決了玩家在遊戲中遇到的問題,讓玩家可以更順暢地體驗遊戲。

不僅矯正視力,該技術還將具備“光場控制”功能。 光場控制功能允許用戶通過選擇安裝適當的鏡片來調整觀看AR圖像的距離。 例如,在工作場所近距離作業時,一邊參照AR圖像中的手冊或視頻,一邊佩戴適合作業距離的“Cellid Precision Fit Lenses”,可以調整AR圖像的光學距離,提供舒適地支持實際作業的AR體驗。

該技術有望大幅提升AR眼鏡的實用性、舒適度和視覺清晰度,降低(尤其是有視力矯正需求用戶的)使用門檻,是推動AR眼鏡走向日常的關鍵一步。

目前,市面上的光波導類型的一體式AR眼鏡的屈光解決方案主要以「屈光夾片」為主,即在波導片與肉眼中間,增加一個物理的屈光鏡片,以讓用戶獲得正確的矯正後的清晰圖像。 雖然在商業路徑上可行,也非常便利,但也大大增加了AR眼鏡的厚度,影響了眼鏡的美觀度。 此前,國內AR光學公司莫界科技也研發出了一套AR眼鏡的屈光調節方案——一體化屈光封裝技術,可將屈光鏡片與波導片封裝貼合在一起。

AR 光學產業的挑戰與 Cellid 的機遇

AR 光學是 AR 產業的核心環節,機遇廣闊但也挑戰重重,各種物理學上不可能三角也時刻制約著其進步的腳步,讓上游頭疼,讓下游著急。從上游供應鏈來看,當前 AR 眼鏡設計,主要問題仍有三點:這就像是莊宗輝在創業時遇到的種種困難,需要不斷克服才能成功。

AR 光學的核心挑戰

  1. 技術瓶頸:如何平衡 FoV、亮度、效率、圖像質量(分辨率、色彩、對比度)等指標,並在有限的體積功耗下實現?視覺輻輳調節衝突(VAC)問題如何解決?
  2. 形態制約:尺寸、重量、舒適性,離真正的“全天候佩戴”還有多遠?
  3. 成本與良率:高性能光學元件(尤其波導)研發制造成本高,設計複雜,規模化量產的良率和成本控制是產業化的核心障礙。

Cellid 的差異化優勢

在海外的 AR 光學領域,Cellid 是為數不多的佼佼者,正充分展現其技術優勢。誠然,在部分光學技術層面,Cellid 與國內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合。然而,從大 FoV 的 AR 解決方案,到 Cellid Precision Fit Lenses 的屈光技術,差異化亮點並不算少。就像布萊頓 對 利物浦的比賽一樣,各有千秋,各有優勢。

C 輪融資後的發展走向

經過一輪輪大額融資,以及多次國際技術秀,相關產品的落地似乎已近在咫尺,一個積極的良性循環也即將開啟。畢竟,企業發展到 C 輪融資之後,往往會面臨重大節點,後續發展動力的推動難度大增,此時企業的走向無非兩種:要么實現突破性成長,要么陷入泥潭。這就像是苗博雅的政治生涯,需要不斷突破才能更上一層樓。

本文 huobi1566.com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www.huobi1566.com/post/1470.html

可以去百度分享获取分享代码输入这里。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发表评论
搜索
排行榜